专论|詹伯慧:我对今后客家方言研究的几点想法 ——在第十三届客家方言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我对今后客家方言研究的几点想法
——在第十三届客家方言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詹伯慧(广州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詹伯慧教授在与会期间会见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董忠司先生)
作为汉语方言中分布范围较广,在海内外影响较大的一大方言,客家方言的研究源远流长,单就现代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来说,打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客家研究著名学者罗香林出版了《客家研究导论》一书,接下来对于「客家」这一在中华民族中特殊「民系」的探讨研究便逐渐热闹起来,以至成为人文学科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门学问:「客家学」,吸引着不少对「客家」有兴趣的学者。
针对客家的方方面面,包括客家历史源流,客家风土习俗,客家文化特色等等,都纷纷进入客家学者们的视线。而作为客家地区交际工具,客家文化重要载体的客家方言,自然也就成为客家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学者在客家方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果。在此基础上,近一二十年台湾岛上的学者更为客家方言的社会应用和传承教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以往不大受瞩目的客家方言文化,渐受人们青睐,展现出勃勃生机。就我所知,海峡两岸客家方言及其文化的研究多年来持续升温,在大陆,不仅是客家人集中的粤东,闽西和赣南等地常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就连散居其他各省客家聚居地的客家方言,也陆续有学者进行田野调查,整理出当地客家方言的音系及各方面的特色来。
就客家方言研究最为集中的学术活动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说,自1993年9月在福建省客家地区龙岩市举行首届研讨会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迄今已开到第十三届来了。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在两岸8省(自治区)的客家方言,开头几届的研讨会都是在客家人最集中的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举行,虽然明知客家话在台湾宝岛是仅次于闽南话的通行极广的汉语方言,但由于种种原因,那时候客家学者们还不敢「奢望」能把这一学术活动移师大陆以外的港澳台举行。只是到了在南昌举行第五届讨会时,与会两岸三地学者强烈表达了希望能够让大陆以外的客家学者也有机会可以主办客家方言研讨会。
经过一番酝酿,到了2006年,终于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行了第七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接下来台湾的同仁也就顺理成章地接过了举办10年前2008年第八届客家方言研讨会的接力棒,把客家方言的研讨会办到客家人很多,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客家研究硕果累累的台湾宝岛来,终于实现客家学者的美好愿望了。
记得十年前那次第八届研讨会的地点正是在这个客家研究十分活跃,成果十分显著的中央大学,我有幸应邀在大会开幕后就和郑锦全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后来发表在那次研讨会的论文集:由在座罗肇锦教授和陈秀琪教授主编的<客语春秋>上。
岁月悠悠,十年后再次重临这个讲坛,主持会议的还是罗肇锦教授和他的接班人陈秀琪教授。这次有机会看到许多与会者的新面孔,长江后浪推前浪,客家方言研究持续发展,后继有人,真令人欣喜万分!我们这一辈毕竟老了,想拼老命跟上大家前进的步伐,该是多么举步维艰啊!
说实在,我这次来与会,一来就是要看看我们这门学科有哪些新成果新思路,前进到了哪一步,我虽然已届88高龄,垂垂老矣!所幸还走得动,脑子也还没有痴呆,我还想「活到老学到老」,多接触一点语言学界的新鲜事物呢!二来我还有一点私心,人越老越是念旧,既然还走得动,就到宝岛来见见老朋友,畅叙学术情谊,不也是晚年一大称心乐事吗!所幸一些同道的老朋友,如在座的肇锦教授等,都还生龙活虎,谈笑自如。这就可以遂我畅叙契阔的私愿了。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本来因为近年缺少田野调查,没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而未敢报名与会,只是在罗肇锦教授和会务组同仁的再三诚邀敦促下,最后还是改变初衷,决定前来躬逢其盛了,刚才我向大家表白了我此刻的心情。
现在既然来了,没有研究成果可以贡献给大会,也就随便谈点自己对当下客家方言研究走向的肤浅想法,供各位参考吧!
十年前我在这里的讲话中提出了对今后客家方言研究的一些想法,鉴于当时客家方言研究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务之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有必要大力拓展客家方言研究的范围,在「填空补缺」上多下功夫。揭开一些鲜为人知的客家方言的面纱,把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台湾、四川、广西、湖南和海外华人小区的客家方言都调查清楚,突破原先总在几个客家人比较集中的地区(粤东、闽西、赣南、台湾等)开展客家方言研究的局面,以期做到对每一个客家地区的方言都有所调查,有所研究,尽快达到能对客家方言的面貌有全方位了解的目的。
二是大力加强客家方言的应用研究。语言研究总是要为语言应用服务的,只有研究和应用密切结合,研究工作才会有的放矢,才会永远充满勃勃生机。
十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看,这两方面工作的进展如何,成效又如何呢?今后是不是还得把这两项工作当作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来抓呢?
首先,我们清楚看到,近十年来客家方言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研究范围的拓展尤为显著。从第八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开过以后,接下来的第九届,第十届研讨会先后在四川和北京举行,就离开了粤、闽、赣等客家方言的主流地区了。
可喜的是这两次研讨会都有一些论文反映以往鲜为人知的客家方言的情况。在四川举行的那一届,更展现出不少打从1948 年董同龢教授出版《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以来难得一见的四川客家方言面貌。印证着客家方言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涉及地域日渐增加的真情实况。
时至今日,我们已可以说:迄今尚未有客家方言研究者问津的客家方言「处女地」,在海峡两岸有客家聚居的各个省中,为数已不太多了。拿2016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的上届(第十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来看,提交会议的67篇论文中,除了多篇综合论述或比较研究客家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特色的论文及有关客家方言历史文献的论文外,就某一客家方言点的特色进行描写,论述的论文,所涉及的地点就相当广泛,涵盖了海内外不少客家聚居地。
粗略疏理一下,其中阐述广东客家点的论文涉及龙川、河源、丰顺、陆河、五华、南雄、梅县等地;阐述江西客家点的论文涉及信丰、三清山、吉安、宁都、广昌、上犹、赣南(赣州等)、安远、武宁等地;阐述福建客家点的论文涉及连城、诏安、上杭、武平等地;此外,还有阐述四川客家话的三篇,湖南客家话(浏阳和新田)的两篇,台湾客家话(台东、新竹)的两篇,广西客家话(贺州)的一篇和海外华人小区客家话 (曼谷、纽约)的两篇。其中有篇题为<浅释70年来华阳凉水井客家话的演变>的论文,跟踪当年董同龢教授调查过的四川客家方言点的历时变异,反映客家方言研究在四川正深受重视和不断深化的趋势,尤为令人瞩目。
当今在客家方言研究遍地开花的情况下,我们当然仍需继续关注个别地区存在的尚未摸清底细的客家方言,继续做好拾遗补漏的工作,但这方面的工作量已经不会太大,可以不必花太大的力气了。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启动了语言保护工程,调查研究汉语方言,保护、开发各地语言(方言)资源是当今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头戏。记录,抢救面临绝迹语言(方言)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那些客家方言不属主流语言,甚或已经步入濒危语言行列的地方,客家方言学者正密切配合语保工程的开展,对当地客家方言作一番认真的调查,这既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能让我们更加全面掌握客家方言家底的大好机会。可以说,在大力开展语保工程的地区,如果存在客家方言,大可不必发愁掌握不到当地客家方言的实况了。
至于十年前我强调要狠抓客家方言的应用问题。其实在台湾这里,这一问题早就引起岛上语言学者的高度关切了。联系到客家文化的承传与弘扬,台湾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十分关注岛上第二大方言客家话的应用问题,为争取客家方言能在社会应用上拥有一席之地。
长期以来,包括贵校在内几所大学的客家方言学者,在广泛调查研究岛上客家方言的基础上,除出版了一些台湾客家方言的专著外,还撰写了不少实用性的客家话教材课本,编纂了各种客家方言的工具书,并开设广播电视等客家话视听节目,培训社会上各类运用客家方言的教育人才,在促进客家方言的社会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现在台湾好几所大学都设有研究客家研究院之类的客家语言文化的学术机构,培养了一批矢志从事客家语言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客家方言在岛上的影响力日渐上升。这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之所以我在十年前要强调把客家方言的应用问题提到当务之急的位置上来,主要是针对当时大陆的客家研究总是在追溯客家方言源流,挖掘客家方言特点,比较客家方言异同等客家方言本体的探讨上做文章,却很少看到有人在涉及客家方言社会应用的问题上发表议论。更谈不上在这方面有多少实际的行动了。
十年过去,当下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应该说,略有变化,有所进展,近几年,在一些以客家方言为主要交际工具的地方,正借着国家提倡大力开发方言资源,充分利用方言资源的大好形势,在「语保」工程的推动下,逐步开展一些客家方言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各地从事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工作的人士,也纷纷突破框框,打破常规,一改长期以来只做普通话节目,怕触犯语言规范政策而未敢为方言登台开绿灯的思想,乘「语保」的东风,争相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节目来。可以说,自从出现「语保」政策以来,方言作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语言资源,已经开始登堂入室,在社会应用中发挥其无可代替的作用了。现在谈起地方方言的作用来,熟悉方言情况的地方人士,莫不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认为方言作为地方性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重要语言工具,在当今这个处处呈现中特色的新时代里,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从事客家方言研究的人,所思所想,也往往跟客家话的应用挂上钩。一些长期只埋头客家方言本体研究的学者,如今也都陆续投入到如何促进客家方言社会应用的潮流中来了。
近几年,关于客家方言在应用中的种种表现,时别是联系到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客家地区的饮食、习俗等等,在一些涉及客家方言的文章或网站中就常有出现。相关的词语往往以趣谈的方式或讲故事的方式引人注目,反映人们对日夜不离的客家方言在社会上应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这种气氛中,客家方言学者对客家话在社会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自然也就不会无动于中。
种种迹象说明,跟十年前相比,总体而言,客家方言的研究在应用方面确实已有明显的突破,开始步入到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两者齐抓并进的轨道上来了。当然,语言规范化、推行普通话始终是适应国情的、不可动摇的语言政策,社会通用语始终是全国人民共同享用的交际工具,任何方言的社会应用都只能在一定地域、一定范围内进行,客家方言也不例外。
我们要重视客家方言的社会应用,要扭转只顾本体研究,无视应用研究的偏向,但也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强调方言的社会应用而无视推行全民共同使用的社会通用语。换言之,要改变方言在社会上无所作为的语言应用局面,但仍要始终在方言地区,包括客家方言地区坚持保住「推普」这一底线,做到方言地区在不突破「推普」底线下充分发挥方言的作用,形成一个方言和共同语各就各位有主有从,双语并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生活局面。
(詹伯慧教授向大会赠送了“继往开来”的书法)
叁
上面我们简略回顾了近十年来在开拓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做好填空补缺调查工作和大力加强客家方言应用实践和应用研究工作的一些进展,从眼前的现实状况出发,今后客家方言的研究该抓紧哪些方面,该认真对待哪些问题呢?
我们认为:
1.当务之急应是在业已大量掌握各地客家方言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语音词汇语法入手,对不同地区客家话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准确可靠的数据,着手制定能全面覆盖各地客家话,显示客家方言语言面貌的各种对照比较图表,为绘制科学的客家方言地图做好准备。这一工作需要各地客家方言学者通力协作来完成。可先各自为政,分头做好各自地区客家话数据的汇集整理工作,再组织力量制作比较异同的图表,进而绘制能全面显示各地客家方言特点地图。当今方言地理学深受方言学界的青睐,这一工作正宜结合方言地理学的建设来进行,绘好全面显示客家方言面貌的客家方言地图,堪称是客家方言研究的一次很好总结,也是方言地理学的一次很好实践。
2.在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的结合上多下功夫。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把客家方言的特色也是客家文化特色的理念贯穿到客家方言的应用和客家文化的传承中来。认真审视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把大力开展以阐发、弘扬客家方言文化为主线的客家方言应用研究放到客家方言研究的突出位置上来。
拿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乡土气息的客家山歌来说,其美妙之处正是客家方言独特韵味的艺术体现。熟悉客家山歌的文艺工作者未必能对作为山歌载体的客家方言有足够的认识,如果客家方言学者能和客家山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密切结合,从语言艺术运用的角度来阐发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方言应用和文化传承的最佳效果同时显示出来,那才真是珠联璧合的良好范例!
各地方言学者调查、发掘出来的一批批方言词语,栩栩如生地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包括礼仪文化、习俗文化、地理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被编纂成大大小小的各类方言辞书和乡土教材,还有各呈异彩的地方曲艺,说唱文学,民歌民谣等等,这些都是我国新时代的宝贵语言财富,在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不是经常强调要有文化自信吗?一旦地方方言的应用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到一块儿,地方文化的发展将如虎添翼,方言地区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也就必然会飞速上升。
3.上述两方面的工作涉及面广,具普遍性意义,关心客家方言的研究和应用的学者,大致都能想到,也都会有共识。除此以外,当前还有几项重要的课题,需要客家方言学者来关注和实践,争取在充分切磋,深入探讨的基础上,齐心协力来一一加以落实,加以解决:
①客家方言的分区问题 方言分区是方言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全国方言要分区,每个大方言内部同样也得分区,分区反映出方言的不同地理分布,也反映出方言的不同特征。
分区首先要从语言特点出发,语言特征的表现是分区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人文社会历史背景的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客家方言跨省越海,不同地域的客家话各具语言特色,人文社会历史背景各异,更有必要通过全面的调查摸清各个客家方言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而给整个客家方言做跨省、跨地域的分区。所幸这方面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有了一些头绪,已为客家方言的分区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语言学者早就把岛内的客家话调查清楚,有了「四县客话」、「海陆丰客话」、「饶平客话」、「诏安客话」等不同类型的区分了;广东境内的客家话分区迄今尚没有十分明确的共识,但大致上已有「粤东客话」、「粤北客话」之类的说法;福建各地客话、江西各地客话大都已有调查记录,那里的客家话又有怎么样的分区说法呢?
在客家方言如何分区这个问题上,当务之急应是几个客家大省先根据各自调查的情况确定各自省(地区)内的客家话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别,然后进一步再来综合研究客家整体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别,也就是客家方言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区了。在对几个客家大省的客家话作出打破省界的整体分区以后,散居其他省(区)的客家话,不妨就可以按照语言特征及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是移民来源),参照近期对各地(川,桂,湘及海外客家方言)调查的成果,看看这些非客家主流省的客家话,可否分别划入已有的跨省客方言区中去。实在不行也不必勉强,在方言分区中,不是还可以保留客方言岛之类的说法吗?
时至今日,应该可以断定,各地客方言的语言特征大都已经整理出来;各客家方言地区的社会历史背景,包括移民历史,人民来源等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虽不能说彻底弄清,至少也可以说:脉络相当清晰了。在这个基础上,客家研究学者除了可以着手汇总各地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及绘制客家方言地图外,当然也应该可以着手认真考虑客家方言的分区问题了。方言的分区从来都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但始终还是值得花力气来讨论,来解决的。相信只要客家研究同仁认真调查研究,认真讨论切磋,客家方言的分区一定能够得出科学的,合理的结果来。
②客家方言研究硕果累累,在我们看到的一些著述中,仍存在对客家方言的注音和对客家方言词语用字不一致的情况。这些虽是技术层面的小问题,还是有必要加以研究,尽量取得一致为好。还有,在广泛开展普及乡音教育之际,如何做好客家话教材的编写工作,如何编纂各种不同类型服务于客家话教学的工具书,这些也都是当前需要关注的课题。
③最后,我还想提一下:客家方言研究到了今天,大家仍在各自为政,埋头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平时交流沟通不多,尽管来年一届的大型研讨会从未间断地开下来,为大家提供了检阅成果,交流切磋的平台,但对于持续发展的客家方言研究来说,总觉得交流还是不够的。如果能够办起一份专门刊登客家方言研究成果,发布有关客家方言学术活动和应用情况信息的刊物,对于促进研究,加强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据我所知,粤方言也是深具影响力的一大方言,过去也没有自己的专业刊物,但在澳门粤语学者的积极组织和粤港等地同仁的大力支持下,于十多年前办起了一份定期刊物<粤语研究>,开始是每年一册的年刊,后来稿源多了,就改为半年刊。现在已经出到第 20 期了。办刊物当然要有专门的机构。就在筹划办刊的同时,澳门的粤语学者就成立了一个粤方言学会,刊物也就是在这个学会诞生不久。由学会负责编辑出版的。一个学术机构,一份学术刊物,这两者对于一门学科的蓬勃发展,其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此刻我怀有这样的愿景:随着客家方言的研究和应用日益深入发展,总会有一份客家方言的专业期刊出现。我不知道这里的同仁是否已把办刊的事提上日程?从目前的形势看,台湾地区的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深受社会各方重视,台湾学界不妨先办一份研究台湾客家方言文化的综合刊物,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刊物发展成为一份跨省跨地区,涵盖整个客家地区的客家方言文化期刊,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面拉拉杂杂谈了个人对客家方言研究的点滴想法,一孔之见,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本期编辑|陈彩虹
本期审读|李颖慧
责任编辑|甘于恩
往期回顾
学人 | 詹伯慧:一部全面揭示粤语特征的著作(代序)——读陶原珂《广州话表意范畴研究》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